时节

时间:2023-09-10 16:24:17   浏览:77564

人要过节日,菩萨也要过节日。菩萨的节日,俗称时节,新中国成立前叫庙会,成立后叫物资交流大会。

  每个时节都有自己的来历。山里六月六时节,它的来历富有传奇色彩。传说早年有一位挑私盐的老人来到大畈大岭口下桥头,用担拄拄着盐担,头朝现在后障殿的方向,就过世了。乡人看盐篮上的字模糊不清,扁担上认出一个“郑”字,认为是神仙下凡,看中宝地,立在这里,为民造福。于是,请长者为他香汤沐浴,再提请求:“你若看中此地,大家为你起殿塑像供奉,遗体帮你入土为安,但得显灵,前三天臭,后三天香。”长者说完,老人倒下,意味着答应了。乡人凑钱把他的后事办了,又立神位。后来果真应验,前三天臭,后三天香。于是,邻近三村的人都来助钱助物,建起后障殿,供奉郑爷爷,以六月六为时节。

  人爱看戏,想必菩萨也爱看戏。要让菩萨高兴,以己度人,就请戏班演戏。当然,菩萨到底懂不懂戏、高不高兴,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村人高兴,菩萨自然也高兴,名为娱神,实为自娱。戏台上锣鼓喧天,戏台前热火朝天,观众黑压压一片,除了邻村的人以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都来看戏。

  从庙会到物资交流大会,官方的称呼变了,但时节里吃和玩的习俗没有变。像过年一样,农家准备体体面面的酒席,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在时节里宴请亲朋好友,一桌吃完又一桌,甚至比春节还忙碌。对大人来讲,过时节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是数月甚至半年的收入,心事重重;而对于懵懵懂懂的小孩来说,趁机饱一饱口福,会一会亲戚,喜气洋洋。

  山里的六月六时节,早稻还没收割,青黄不接,得向外乡的亲戚借粮,老百姓不堪重负。上世纪七十年代,清溪大队的支书楼永木决定废除六月六时节。有好事者编了一首顺口溜:“清溪楼永木,不过六月六。外乡佬么口瓜流(嘴馋),拉柴来到大岭口。坐在‘木书记’的上横头,‘永亮’大哥代镬头(灶头),‘开明’嬷嬷(奶奶)站镬头,不食不肯走。”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成为我们公社的时节,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外地的马戏团不请自来,在空旷的场地上临时搭起一个圆形的帐篷,表演各种各样新奇惊险的节目。小孩子没钱买票,只能透过帐篷的缝隙偷看,或者听高音喇叭里传出的煽情的吆喝。那些三三两两的江湖艺人,先表演一番魔术,吸引观众,然后拿出一种用米粉或玉米粉做的所谓的药丸,向看客兜售。那些耍猴子的人,一个指挥猕猴翻跟斗、作揖、拱手,另一个拿着帽子向围观者讨钱。还有看相的、算命的、测数的、讨饭的,三教九流,分享时节这顿饕餮大餐。

  每年的二月十九、三月三、八月十三,临近的集市先后举行物质交流大会,爹总会做一些木柜、木箱、木床之类的家具,把它们扎在手推车上,拉到集市里去卖。我在车头系了一根麻绳,绕过肩膀,攥在手里,靠在胸前,手、脚、肩一齐发力,埋头前行,有点像拉纤的纤夫。

  爹与买主讨价还价,我的心里在七上八下地打鼓,充满矛盾,希望不要轻易让价,卖个好价钱,又希望早点让价,把家具卖掉,让我早点加入凑热闹的人流。

  改革开放后,市场体系完善,商品琳琅满目,在时节里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失去本来的意义,反而让假冒伪劣商品有可趁之机,还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前几年,政府一声令下,把全县各地的时节取消了。  

      时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