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读后感(合集三篇)

时间:2023-09-09 10:12:08   浏览:17905

《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

握着电报的手在颤抖,心跳剧烈,浓浓的不祥预感打在心鼓上。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

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胶片,镜头剧烈晃动,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是悲剧历史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真正为《南京!

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题材本身。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1947年,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荣誉,它表明了钱学森的慷慨相待和伟大的未来。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

因为他是美国航空科学顶级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也是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五名成员之一。由他和冯·卡门的“卡门— 钱公式”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

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顿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知中。他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有钱,有地位,有名声。可他想: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要尽快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钱学森回国的决定在美国引起恐慌。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了阻挠。没收了他的书籍和笔记本。

他们还被逮捕,关押在一个岛屿拘留所,遭受无尽的酷刑。

在加州理工学校中,坚持正义和学生的强烈**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5 年过去了, 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得到了中国**的极大关怀。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爱国主义是保障人民生命自由权利的需要。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国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大家一定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吧?今天我与大家不讨论电影,来说说《闪闪红星》这本书,虽然没有电影有声有色,但看了以后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写到:“要是工农民主**还在,要是能念书,就送他上列宁小学......”冬子听见爸爸临走前对妈妈说的话,好像真的背上书包去上学了,啊!

那学校是青砖青瓦,有好多和我一样的小学生穿着新衣裳.......

冬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这样渴望学习,而我的生活却被幸福包围着:每天吃的是鸡蛋、牛奶;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用的是拉杆书包,多功能铅笔盒。教室是多么明亮,多么宽敞,多么温馨。

学校是如此美丽、整洁、充满活力。但我常常责怪父母不买这个不买那个,责怪老师布置了这么多作业。我要珍惜这样美好的生活,这样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努力朝着我心中的目标努力!

前进!成为21世纪的“冬子”!

爱国的读后感左右(二)

我非常喜欢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鸡毛信》故事,其中讲述的是: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有一天,他父亲得知魔鬼要上山去抢食物的消息,就叫海娃给八路军寄一封关于攻打敌人炮塔的鸡毛信。

海娃以放羊做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一头羊的尾巴下面。魔鬼们抢了海娃的羊,逼他带路去龙门村。

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这封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再次被抓。英明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知道了诀窍,掏出枪来,伤了手。危急关头,八路军赶来营救,歼灭了所有敌军。

海娃完成任务后晕倒了。根据鸡毛信提供的情报,八路军炸毁了敌人的炮塔,抓住了猫眼司令。

我们应该像海娃一样坚强勇敢,敢于为好的品质而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