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精选三篇

时间:2023-09-10 02:24:21   浏览:73153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曲鉴赏(2010-04-14 09:12:22)转载标签: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①,三更归梦三更后②。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③。

枕上十年事④, 江南二老忧⑤,都到心头。

【注释】

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②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③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马周故事。

  ④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自己的辛酸遭遇。

  ⑤二老:父母。

【赏析】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虚写),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唐宋诗词鉴赏》作业

一、选做题:

1、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几组叠词的作用

答: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2、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入词”的?

答:苏轼的以诗入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层面,他善于把诗歌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借鉴到词中;二是思想层面,他开创式地将只能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政治抱负儒家思想等情怀运用到词中。也即是说,所谓以诗入词就是将诗的本领作用于词中。诗词融汇,这样一来,宋词不仅可以抒情写景,又可以记事议论,打破了五代到柳永那种专写儿女情长,离情别意的藩篱。前面说到苏轼的以诗入词的一个表现层面是艺术层面,《定风波》可算是一典型代表。首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仗工整,如诗句一般,具有律美。其次,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宋前期词人婉转式的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此词中苏轼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单纯明朗地将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之情喷发出来,所谓“竹杖望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最后苏轼还将诗的艺术风格融入词中,他穿着芒鞋淡然吟唱“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宠辱不惊,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态度,显然与柳永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约凄清风格迥然不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