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诗经原文翻译及鉴赏(合集三篇)

时间:2023-09-09 14:09:47   浏览:94200

诗经学即研究《诗经》的学科。由于原始文献成书很早,所以后人不断层累完成的著作可谓卷帙浩繁。

慢慢形成了体系极为庞大的学科,其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未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被发现出来,比如他的作者与创作地点、时代,甚至于其作诗之义都存在着各种观点与争议。并且研究成果也由于视野不宽、材料有限有许多的讹误。

现在的研究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旧的史料,或是根据近些年发现的新的证据,修正前人错误的观点、提出更为贴切的看法、甚至于是提出铁证将问题解决。其次是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

1.作为纯文学上的,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他的韵读、用字方式都可以作为当时时代语言用法的代表;研究他的这些创作特点也可以与楚辞甚至是《老子》等同时代成书的文献进行对比。2.同时由于先秦时期文献很少,而诗经之中又记载着许多方面的诸如礼制、历史等的内容,可以作为研究先秦时代许多制度与史实、考古的重要资料;有诸如风俗、名物又可研究当时的风俗制度,各种名物诸如服饰,车马等。

3.同时,《诗经》作为十三经之一,也是经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总的可以说其中包含的内容特别的多,极有研究价值,这里只是简单的概述之。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返回目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