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通用4篇)

时间:2023-09-09 20:58:16   浏览:40858

  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

  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

  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

  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

  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

  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

  对毛的指责声最大的我想就是文化大革命了。原本是一场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实验,毛只是希望给人民发声的机会,整顿一下官僚主义,凝聚党心民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非是毛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后来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了,没有人听他的,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以林彪和四人帮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温和派已经剑拔弩张了。本想依靠年轻的红卫兵那种敢说敢做的造反潜力来打倒那些官僚主义们,却未曾想这股年轻力量虽然是一把利剑,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实际上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根据这样的虚假消息做出的决策难免会出现误判。很多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丧生,确实悲哀,毛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可下面的人却把教育变成了教训。原本完全有能力和毛抗衡的刘少奇,为了避免党内分歧引发的动荡给人民带来劫难而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牺牲自己,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毛的内心应该也会为刘留下几分敬意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开国之君对开国重臣的处理方式大多非死即贬,这似乎是不成文的历史规律,在毛身上,我彷佛也看见了这规律的影子。不可否认,毛要对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幸运的是,毛后来有所醒悟,并没有完全放纵林彪和四人帮胡作非为,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更大的悲剧发生,说白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极力改错,正因如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才能保住性命。

  毛并非一个完人,在管理国家方面他是不太足的,在同伙伴们的合作中也显得不是那么理智,毛极强的个性既成就了他,也成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黑点。即使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也存在黑点,我想这也许符合《易经》里的阴阳论,即阴阳合一。毛的伟大功勋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犯了一些错误而全盘否认。不要说什么即使没有毛泽东,也会有其他人带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这是没有良心的说法。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只有一个,作为上天选中的人,毛终其一生在救中国,建中国,强中国。承认吧,没有毛泽东,谁也不敢说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我们是幸运的,学会感恩吧。

  另外,我觉得毛的诗词也写的挺不错,虽然不像郭沫若吹捧的那般登峰造极,但是都是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他的理想,他的艰难,他的得意,他的无奈,他的激动,他的彷徨,他的孤独。很多诗读起来是那样的大气磅礴,雄浑有力,读他的诗词,也许更能深入的认识他了解他。毛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与父亲斗,与旧社会斗,与资本主义斗,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与日本人斗,与蒋介石斗,与苏联斗,与美国斗,与竞争对手斗,正如他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孤独的斗士!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他读书思考,追求创造的感人精神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讲毛泽东在长期的工作中,始终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始终把书籍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无论是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以及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知,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即使病魔缠身,躺在病榻上,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自己读不了,还要身边工作人员给他念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他都有涉猎,并有浓厚的兴趣。他究竟读过多少书,无法精确统计,单说他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收藏他经常阅读、浏览的书就达几万卷。毛泽东读书时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结合起来,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毛泽东汲取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军事理念,打败了外国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的读书人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持之以恒、广泛涉猎、学以致用,才能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严格的要求。仔细来看看自身,在加强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保证应有的学习时间,没有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地去学习、消化、吸收少。今后,我在学习方面:一定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去读那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说实话,一开始还是有些静不下心来,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总是觉得书的内容也比较枯燥,可是慢慢地,就渐渐的有了感觉了,渐渐地读出了一些味道,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现分享如下:

首先,不得不说,毛主席真的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了,各种各样的各种类别的各行各业的相关书籍都有涉猎,从最基本的哲学类书籍,到各种人文历史,甚至连机械加工、火箭发射等方面也都有涉猎。而且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还有诸多政务需要处理,留给他的业余时间根本不多,如此惊人地阅读量实在是让人佩服。想想自己,作为一个学生,以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然而读书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远远不及这位国家邻导人,实在是令人汗颜。

其次,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主席的读书习惯,书中记载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做一些批注,这一点非常的好,做一些批注就如同和那些先贤进行思想的交流,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先贤们,例如金圣叹、脂砚斋等。他们在读那些经典书籍时总会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最终传至后世,成为经典。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读了另外一本书,叫做《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的故事,在长沙一师读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激扬文字的故事。读的真让人热血沸腾!在这本书中,我也同样看到了,毛主席酷爱读书的习惯,同时,他还是同样的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做一些批注,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想想自己读书,总是那么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一般,并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内涵,还有,关于书的选择,如大部分人一样,我在选择读书这件事情上,总是喜欢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来读,比如,我就比较喜欢读金庸的小说,对于哲学类的书籍就不怎么感兴趣,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理论:人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大脑会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对于阅读也不例外,在我们阅读一些例如网络小说时,其实大脑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其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在进行消费,当然,如果我们面对一本内容中有80%的部分都不知所云的书时,不免可以认为,这就是进入了恐慌区,这样会打击我们阅读的积极性,也是不好的。因此,在阅读时,挑选一些让我们觉得不那么容易却又不那么容易的书籍进行阅读,日积月累,自然会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的!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还提到毛主席的读书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我想,这一点,也应该是日积月累的阅读锻炼出来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错的,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需要读无字之书。天地万物,均是他的老师,还记得毛主席曾经在长沙读书时,利用自己的暑假,和一位同学去湖南各个地方进行穷游,在出发前不带一分钱,只是靠自己的学识进行赚钱养活自己,这勇气,非常人所能及,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游历,增长了不少见识,也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现状,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困苦,这也为他日后下决心改变中国社会现状埋下了一颗种子,当然,不仅如此,我也认为,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一种体现吧!这一点,其实我也是有体会的,以前在书本中也会看到一些东西,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那么的深,正如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了,对于这些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刻。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我特别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游玩儿,实在是太增长见识了!同样,在学习中亦是如此,在学习一些比较晦涩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体育之研究》,在这篇文中里深刻论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诚然,现如今这个社会,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在我们学生这个群体中还算可以吧,还记得毛主席曾经以70岁的高龄横渡长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他年轻的时候,无论寒暑经常进行晨浴(早上用冷水冲刷身体,这一点是从他的老师杨昌济那里学来的),在雨中跑步、锻炼、在湘江中游泳,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才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才让他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和他相比,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难以望其项背。

毛主席还有一个让我佩服的本领——闹中取静,他经常会选择在闹市中读书,通过这种方法来磨磨自己的心境,在闹市中做到心如止水,这确非常人所能企及。想想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专心致志,周围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有些心不在焉了。这一点,确实令我感到自愧不如。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的时候并不需要那么的急功近利,正如有人所说的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可能是为了学习技能,而有人,却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总而言之,每个人读书都是有自己的需求的,而这个需求是建立在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之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把人的需求层次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一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学期和自我实现需要。很显然,在这个划分下,我自认为自己是停留在社交需求上了。一直以来,我在读书上的追求就是尽量多去读一些人文类的书籍,目的正如苏轼所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在我看来,毛主席对自己的定位就很高,他一定是在自我实现这个层次上了,比我们常人高出好多。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如此之高,所以才会要求自己去读这些各种各类的书籍,才造就了他什么都要懂一点儿的性格,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保持一个正确的定位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在毛泽东这位伟人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从他那旺盛的好奇心、渊博的见识、华丽的文笔、坚韧的性格、到他那种超强的执行力、耐得住寂寞的心境等诸多优良的品质均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毛泽东是内心感情极其丰富的一代伟人,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他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是作为一代伟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

  《品读诗人毛泽东》一书围绕“诗人毛泽东”这一主题展开,除了关注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性、文学性,更深入挖掘了这些激扬文字背后一位政治家诗人的心灵轨迹,从夫妻情、战友情、故乡情等10多个方面展示了其中蕴藏的人民情怀、信仰信念与中国气派。在诗人毛泽东的吟咏唱和下,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国人民的声音,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

  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处在一个必须不断激发革命精神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毛泽东顺应了历史潮流,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毛泽东的毕生事业,也是他的革命舞台。

  毛泽东的革命精神经受了时代风云与实践探索的洗礼和考验,成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毛泽东诗词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抗争与搏击,抒发了汹涌澎湃的激情与心潮,颂扬了纵横捭阖的气魄与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是毛泽东辉煌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解读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独特文本。

  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成长史;解读毛泽东诗词,能够帮助我们提气,我们能够汲取到其中蕴含的向上力量;解读毛泽东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格局、提升我们的境界,使我们变得更加高尚。

  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不懈斗争的伟大领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领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发扬革命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正是《品读诗人毛泽东》一书的魅力所在。


热门推荐